冬虫夏草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
作者: 来源: 时间:2014-11-10 19:39:52 字体:
[大] [中] [小]
众所周知,冬虫夏草主要产于中国大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和贵州等省及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是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主要活性成分是虫草素,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秘精益气等多种功效。食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可打粉、泡酒、泡水,还可以熬汤炖肉,是居家送礼,旅行必备之佳品。但是您知道冬虫夏草的历史有渊源么?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
在公元3世纪抹4世纪初,东晋人王嘉在《拾遗记》古文献中记载:“员峤之山有冰蚕。”据今人考证,冰蚕即今之冬虫夏草。 公元8世纪,我国的唐代《月王药诊》中,就有“牙儿札更布”的记载,并称其能“治肺部疾病“。冬虫夏草藏语称为”牙儿札更布“。
公元1964年,《本草备要》中就有记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咳。”
据闻,冬虫夏草的中文名首次记载于清朝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年),该书记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咳。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复化为虫。”《本草从新》记载”冬虫夏草味甘平,入肺、肾二经,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嗽,治膈症皆良”。《药性考》记载,“味甘、性温、秘精益气,专补命门”。《纲目拾遗》记载:“治膈症,蛊胀,病后虚损。”《现代实用中药》记载:适用于肺结核、老人衰弱之慢性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自汗;又用于贫血虚弱、阳萎遗精、老人畏寒、涕多泪出等症。
1723年,法国人巴拉南在中国采集生物标本,发现了冬虫夏草,把它带回巴黎,以后又由英国人利维当作世外珍奇带往伦敦。直到1842年,经过真菌学家伯克利的研究,才发现所谓“冬虫夏草”,乃是一种叫虫草菌的子囊菌寄生于蝙蝠蛾的幼虫上所形成的,才初步弄清虫草菌的庐山面目。
公元1757年,名医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卷一》中,记载了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称“冬虫夏草保肺益肾,止血化痰”。之后,著名的本草学家赵学敏,又将冬虫夏草收入《本草纲目拾遗卷五》,并指出:“羌俗将冬虫夏草采为正药,功与人参同。”
此后,在《黔囊》、《文房肆考》、《四川通志》、《本草图说》等众多古文献药中均有描述与记载。从明代中叶开始,中国的冬虫夏草作为中草药,逐步流入海外,走向全世界。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邓叔群对我国的虫草进行了调查,并发现了不少虫草新种。
1982年冬天,沈南英教授在实验室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枚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获得了无性世代菌种。
1986年,敬一兵等出版专著《虫草》,对虫草作了全面的介绍。
1995年,王国栋主编《冬虫夏草类生态培植应用》,对以冬虫夏草为代表的虫草属常见虫草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199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了《中华本草》,对数千年来我国冬虫夏草等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类药用植物的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权威性总结。